欢迎来到2025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! 上海医博会展位预订
媒体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媒体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 浏览
行业新闻

深圳医博会|数字赋能,守护大脑:脑血管病防治的数字健康创新应用

时间:2025-11-13 16:42:53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点击:

一、引言:数字健康与脑血管病的 “相遇”

“数字健康” 是数字技术与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,其范畴不仅包括智能手环、健康管理 APP 等消费级产品,还涵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、AI 影像识别、大数据预测模型、互联网远程诊疗等专业医疗应用。尽管欧洲联盟、美国 FDA 等机构对其定义侧重不同 —— 前者强调 “满足各类人群健康需求”,后者聚焦 “移动健康、可穿戴设备等具体领域”,但核心目标均是通过技术优化健康管理流程,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可及性。

脑血管病(俗称“中风”)作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威胁,《中国卒中报告 2020》数据显示,其已成为我国首要致残原因和第三大死亡原因,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20% 左右,且患者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。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,恰好为脑血管病诊疗的全流程(一级预防、急性期诊疗、二级预防、康复)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,尤其在打破医疗资源地域壁垒、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,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
二、数字健康在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:防患于未然

一级预防的核心是 “未病先防”,即通过监测与干预危险因素,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概率。数字健康在此阶段的应用,主要集中在风险预测工具开发与可穿戴设备监测两大方向。

(一)风险预测:让 “患病概率” 可视化

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2015 年研发的 Stroke Riskometer APP,是该领域的代表性工具。它并非简单套用传统预测模型,而是在经典的弗明翰心脏队列卒中预测模型基础上,新增了症状表现、家族病史、生活习惯(如吸烟、饮酒)等 7 个维度,最终涵盖 21 个脑血管病相关风险因素。用户只需按提示输入年龄、血压、血糖、是否有房颤等信息,APP 就能通过内置算法计算出未来 5-10 年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。临床研究证实,其预测效能与国际公认的 Framingham 卒中风险评分、Qstroke 量表相近,且操作便捷,普通用户无需专业知识即可使用,有效填补了 “大众自我风险评估” 的空白。

(二)危险因素监测:

从 “基础指标” 到 “精准识别”

智能手环 / 手表是目前最普及的危险因素监测载体,其技术演进路径清晰:早期产品仅能实现心率、步数等基础指标的监测,而当前主流设备已具备心律异常识别、无创体液分析(如皮肤电阻抗测水分)等进阶功能。其中,心房颤动(房颤)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高危因素(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 5 倍),成为可穿戴设备监测的重点方向。

苹果公司开展的 Apple Heart 研究、我国研究者主导的华为手表移动房颤应用研究,均采用 “光电容积描记(PPG)算法”—— 通过设备内置的光学传感器,捕捉手腕部位血液流动时的光信号变化,进而分析心律是否规律,以此筛查房颤。但早期这类设备存在明显局限:由于 PPG 信号易受运动、皮肤状态等干扰,假阳性率较高(部分研究显示假阳性率超过 30%),导致临床认可度受限。

为解决这一问题,研究者对算法进行优化,开发出 Fitbit 腕带设备。其创新点在于引入 “连续心律趋势分析”,不仅捕捉单次心律异常,还会追踪后续 24 小时内的心律变化,减少偶然干扰因素的影响。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,Fitbit 检出第一次不规则心律后,对后续房颤确诊的阳性预测值高达 98.2%(95% CI 95.5%~99.5%),基本达到临床诊断级别的准确性。此外,部分健康 APP 还能结合用户的饮食记录(如摄入热量、盐分)、运动数据(如运动时长、强度),生成个性化健康建议,例如针对高血压用户推荐低钠食谱,针对久坐人群制定碎片化运动计划,进一步拓展了一级预防的干预场景。

三、数字健康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中的应用:与时间赛跑

脑血管病急性期(尤其是缺血性卒中)的治疗有严格的 “时间窗”—— 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后 4.5 小时内,动脉取栓为 6 小时内,超过时间窗后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,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。数字健康的核心价值,在于通过远程协作、信息快速传递,打破地域限制,为基层医院或偏远地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。

(一)远程医疗:让 “专家资源” 触达基层

“远程卒中”(远程医疗在脑血管病领域的专项应用)主要分为三类模式:同步模式(实时视频会诊、电话沟通)、不同步模式(邮件发送病例资料、短信反馈意见)、混合模式(结合两种方式,如先短信初步沟通,再视频详细会诊)。其中,同步模式因 “即时性” 优势,在急性期诊疗中应用最广。

TRUST-tPA 研究是远程溶栓的经典案例:该研究在我国多个基层医院开展,当基层医院接收疑似缺血性卒中患者后,无法独立完成溶栓评估时,可通过远程视频系统,将患者的 CT 影像、病史资料、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给上级医院专家;专家通过视频与基层医师、患者家属沟通后,指导基层医院完成溶栓治疗。结果显示,接受远程溶栓的患者,溶栓比例较 “转诊至上级医院后再溶栓” 的患者提升 23%,入院到溶栓的时间(DNT)平均缩短 40 分钟 —— 这 40 分钟的差异,能使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概率提升 15% 左右。不过,该模式的安全性仍需长期随访验证,目前研究仅证实短期疗效与传统溶栓相当,长期复发率、出血风险等数据仍在积累中。

日本研发的 JOIN 系统则进一步优化了信息传递效率:它并非单纯的视频工具,而是集成了影像传输、临床信息录入、诊疗方案生成的 “一站式病例共享平台”,以手机 APP 形式呈现。当急救车接到疑似卒中患者后,急救人员即可通过 APP 上传患者的发病时间、症状(如是否口角歪斜、肢体无力)、初步检查结果(如血糖、血氧);患者到达医院后,放射科医师可直接将 CT 影像上传至平台,上级专家无需等待胶片打印,即可在手机端阅片并给出诊断意见。数据显示,在 772 次卒中会诊中,JOIN 系统成功确诊 442 例卒中患者,且安装该系统后,医院的平均 DNT 时间从原来的 72 分钟缩短至 51 分钟,显著提升了急性期治疗效率。

(二)指南认可与未来方向

远程医疗的临床价值已得到权威指南的认可:2017 年美国心脏学会(AHA)发布全球首个《远程卒中临床应用指南》,明确指出 “在缺乏卒中专科医师的地区,远程卒中可作为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”;2019 年 AHA / 美国卒中学会(ASA)联合发布的《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》,进一步将远程医疗的推荐级别提升至 Ⅱa 类(即 “证据支持该措施有益”)。

未来,急性期诊疗的数字技术应用将向 “精准化预测” 与 “快速化诊断” 升级:一方面,基于 AI 的病情进展预测模型,可通过分析患者的年龄、基础疾病、影像特征等数据,提前预测患者是否会出现 “早期神经功能恶化”(如发病 6 小时内肢体无力加重),帮助医师调整治疗方案;另一方面,AI 影像识别技术(如基于深度学习的 CTP 灌注成像分析),能在 3-5 分钟内完成病灶定位、缺血半暗带评估,而传统人工阅片需 15-20 分钟,进一步压缩诊断时间。

四、数字健康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:降低复发风险

二级预防针对 “已病防复发”,即通过长期管理危险因素(如血压、血糖、血脂)、提升药物依从性,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复发率。目前我国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率高达 17.7%,核心原因之一是传统二级预防模式存在 “随访不及时、患者依从性差” 等问题。数字健康通过创新管理模式,有效改善了这一现状。

(一)患者管理:

从 “被动随访” 到 “主动参与”

数字健康对患者的管理,主要通过 “APP + 可穿戴设备” 的组合实现,涵盖风险监测、健康宣教、药物提醒等功能。西班牙团队设计的 FARMALARM APP 是首个针对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综合性数字产品:它不仅能通过蓝牙连接血压计、血糖仪,自动同步患者的血压、血糖数据,还会定期推送脑血管病康复知识(如 “如何正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”“卒中后饮食注意事项”),并设置药物闹钟提醒。临床研究纳入 500 余例脑血管病出院患者,结果显示,使用 FARMALARM 的患者,出院 90 天危险因素管理整体达标率(血压、血糖、血脂均控制在目标范围)达 50.4%,显著高于传统随访组的 30.7%,其中血糖(糖化血红蛋白<7% 的比例提升 22%)、血脂(低密度脂蛋白<1.8mmol/L 的比例提升 18%)的改善效果最为突出。

心血管病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度重叠(如高血压、高血脂),因此心血管领域的数字管理经验可直接借鉴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发的 SMART-CR/SP 模式,针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,采用 “微信小程序 + 蓝牙血压计” 的管理方案,创新性引入 “健康教练” 角色 —— 健康教练由护士或康复师担任,通过小程序定期与患者沟通,解答用药疑问、调整运动计划,而非单纯依赖临床医师。随机对照试验显示,经过 6 个月干预,干预组患者的 6 分钟步行距离(评估运动能力的核心指标)达 543.4m,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523.5m(OR 20.55,95% CI 1.23~39.87),且药物依从性(按时服药率)提升至 92%,较对照组高 15%。这一模式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,提示 “专业医护 + 健康教练” 的协同管理,能更好地提升患者依从性。

(二)医师干预:

从 “患者管理” 到 “能力提升”

传统二级预防多聚焦于 “直接干预患者”,而数字健康还能通过 “赋能基层医师”,间接提升管理效果。我国河北农村地区开展的一项整群随机对照研究,就针对基层医师设计了干预方案:研究者开发的手机 APP,包含 “血压规范化管理课程”(如 “不同年龄段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”“难治性高血压的用药方案”)、“患者管理工具”(可记录患者血压变化趋势、生成随访提醒)。乡村医师通过 APP 完成培训后,再对辖区内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压管理。结果显示,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 7.1mmHg,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.3mmHg(OR -3.3,95% CI -5.2~-1.4);同时,干预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(89% vs. 72%)、生活质量评分(SF-36 量表得分提升 12 分)均显著改善,卒中复发率降低至 6.2%,较对照组低 3.8%。该研究证明,通过数字工具提升基层医师的专业能力,是改善农村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效果的关键路径。

(三)未来场景:

向 “多学科协同” 与 “AI 决策” 升级

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多为 “线上复刻线下诊疗”(如线上问诊、处方续方),未来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数字应用将更具创新性:一方面,针对合并多种基础病(如卒中 + 糖尿病 + 慢性肾病)的复杂患者,可通过智能平台实现多学科线上联合管理 —— 神经内科、内分泌科、肾内科医师可实时共享患者数据,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避免 “单一科室管理不全面” 的问题;另一方面,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 AI 决策系统将成为重要辅助工具:当可穿戴设备监测到患者血压持续升高(如连续 3 天收缩压>160mmHg)时,系统会自动调取患者的病史、用药情况,结合《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》等权威资料,生成 “调整降压药种类” 或 “建议就医检查” 的反馈,同时将异常数据同步给主管医师,实现 “患者实时预警 + 医师精准干预” 的闭环管理。

五、数字健康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:助力功能恢复

脑血管病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,约 80% 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,如上肢运动障碍(无法抓握物品)、失语(无法清晰表达)、吞咽障碍(进食呛咳)等,康复治疗需持续 6-12 个月才能最大程度恢复功能。传统康复模式(住院康复、门诊康复)存在 “医疗资源消耗大、患者往返不便、依从性差” 等问题,数字健康则通过 “游戏化设计”“居家化场景”,为康复治疗提供了新路径。

(一)多样化康复手段:

从 “枯燥训练” 到 “趣味参与”

数字康复的核心优势是 “提升患者参与度”,目前主流形式包括视频游戏康复、VR 康复两类。VIGoROUS 是一款基于平板电脑的视频游戏康复工具,其设计紧扣临床康复需求:例如 “水果采摘” 游戏,患者需通过抬臂、抓握等动作控制屏幕中的 “机械手” 采摘水果,动作幅度、速度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,本质是训练上肢肌力与协调性;“数字迷宫” 游戏则通过让患者用手指控制角色走迷宫,训练手部精细动作与注意力。研究纳入 193 例发病超过 6 个月、上肢轻 - 中度瘫痪的卒中患者,随机分为 “视频游戏 + 远程康复师指导组” 与 “传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组”(需在医院由治疗师一对一指导)。结果显示,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评分(Fugl-Meyer 量表)提升幅度无显著差异,但视频游戏组的康复时间平均为 4.2 小时 / 周,仅为传统组的 1/5,且患者满意度(89% vs. 76%)更高 —— 这意味着数字康复能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,大幅降低时间成本与医疗资源消耗。

VR 康复则通过 “沉浸式体验” 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。近期一项小型临床研究纳入 10 例发病超过 6 个月、上肢轻 - 中度瘫痪的卒中患者,使用的 VR 设备包含 “虚拟厨房” 场景:患者需完成 “打开冰箱”“拿起水杯”“拧开瓶盖” 等模拟日常生活的动作,设备会通过传感器捕捉患者的肢体运动轨迹,实时反馈动作是否标准,并调整难度(如动作完成流畅则增加 “拿取重物” 的难度,动作卡顿则降低速度要求)。经过 8 周训练,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平均提升 8.3 分,且所有患者均表示 “VR 训练比传统训练更有趣”,仅 2 例患者出现轻微肩膀酸痛(休息后缓解,不影响训练)。随着 VR 设备成本下降,“线上督导(康复师远程监测训练情况)+ 居家 VR 康复” 模式,未来有望覆盖更多脑血管病患者,尤其适合行动不便、无法频繁往返医院的老年患者。

(二)APP 的应用与局限:

便捷背后的 “质量隐忧”

手机 APP 因 “开发门槛低、使用便捷”,成为数字康复的重要载体。近期一项国际研究通过检索 Google Play 与苹果 App Store,发现与脑血管病相关的商业移动 APP 共 1949 个(Google Play 1342 个、苹果商店 607 个),其中 42% 聚焦康复领域,功能涵盖语言训练(如 “词语联想”“发音矫正”)、吞咽功能训练(如 “口腔肌肉运动指导”)等。但令人担忧的是,超半数 APP(58%)未经过临床研究验证 —— 即未在期刊发表研究数据证明其康复效果,仅通过 “用户评价”“专家推荐” 等非学术方式宣传;部分 APP 甚至存在 “功能与临床需求脱节” 的问题,例如语言康复 APP 仅提供 “单词背诵” 功能,未结合卒中患者常见的 “表达性失语” 特点设计训练内容。这种 “重开发、轻验证” 的现状,导致临床医师对多数康复 APP 的认可度较低,也增加了患者选择的难度。未来需建立 “脑血管病康复 APP 评价标准”,从 “临床有效性”“安全性”“用户体验” 三个维度进行认证,引导优质 APP 进入临床。

(三)资源与效率:让康复 “走进家庭”

数字康复的另一重要价值是 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”。传统康复模式下,1 名康复治疗师每天最多能指导 8-10 名患者,且患者需在医院完成训练;而通过数字工具,1 名治疗师可同时远程监测 15-20 名居家康复患者(通过 APP 查看训练数据、视频指导动作),大幅提升服务效率。例如,某三甲医院康复科开展的 “居家数字康复项目”,患者出院时领取定制化康复 APP,治疗师通过 APP 设置训练计划(如 “每天完成 3 组上肢训练,每组 15 分钟”),并定期(每周 2 次)通过视频查看患者训练情况,调整方案。项目运行 1 年,共服务 200 余例患者,医院康复科床位占用率下降 18%,患者平均康复费用降低 23%,且康复效果与住院康复无显著差异。这表明数字康复能有效缓解 “康复床位紧张” 的问题,同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时间成本。

数字健康为脑血管病诊疗带来了从 “被动治疗” 到 “主动预防”、从 “资源集中” 到 “全民可及” 的变革,但其发展仍需突破技术、安全、公平性等多重挑战。未来,随着技术融合深化、服务下沉推进与生态体系完善,数字健康将成为脑血管病防治的核心支撑力量,有望使我国卒中发病率降低 15%、复发率降低 20%,为实现 “健康中国 2030” 脑血管病防治目标提供关键保障。

免责声明

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