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1日,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。本届会议深度探讨了数字疗法、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机遇,旨在推动智慧医疗与康复及大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。
在“脑机接口”主题环节,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帮华分享了《无创脑机接口及其神经康复应用》主题报告。作为我国第一批脑机接口领域博士,杨帮华教授深耕该领域22年,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难关,成功斩获上海市首张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注册证,其分享的技术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引发同行广泛关注。
杨帮华首先回顾了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。这一概念自1973年诞生以来,历经半个世纪的演进已形成明确技术定义:1991年,该技术被界定为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及控制系统;2012年,美国学者JR Wolpaw进一步完善定义,强调其通过检测中枢神经系统(CNS)活动并转换为人工输出,实现对CNS自然输出的替代、恢复、增强、补充或改善功能。
从技术范式来看,脑机接口的核心原理可归纳为三类:基于听觉刺激、视觉刺激及大脑主动想象。这三类模式下产生的特定脑电信号,经AI算法解码后,即可实现“耳朵所听、眼睛所看、大脑所想”的人机交互。其中,杨帮华教授团队聚焦的“大脑主动想象”范式,因能直接参与大脑神经重塑过程,成为医疗康复领域最具应用价值的技术方向。
在该方向上,韶脑传感技术团队通过精准捕捉这种脑电信号变化,结合康复训练实现神经功能重塑。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,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,而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在运动功能重建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。该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有机融合传统康复疗法与现代科技手段——杨帮华教授介绍,团队以运动想象疗法、镜像疗法为基础,引入VR/AR技术构建沉浸式训练场景:患者在VR引导下想象拿水杯等动作,AI系统实时判断其运动意图并通过AR提供即时反馈,从而实现大脑运动功能通路的重塑。
临床数据充分验证了该技术的康复价值。上海市某康复医院56例患者的临床实验显示,经过每日一次、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后,患者运动功能平均提升约30%。典型案例中,一名入组时仅能活动一根手指的患者,经系统训练后运动功能显著改善;另有患者在使用8天后即实现动作控制能力的稳定提升。
除运动功能康复外,团队还持续拓展技术应用场景:针对语言功能障碍患者,开发的意图识别系统可在2秒内精准识别“吃饭、喝水、上卫生间”等核心需求,大幅降低医患沟通成本;与神经外科医生合作研发的全国首台套脑控康复轮椅,通过运动想象即可实现前后左右控制,不仅适用于运动、语言功能障碍患者,还能为轻度意识障碍患者提供大脑功能训练,该产品于2024年脑机接口大赛中斩获特等奖。
免责声明
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